国有资产的定义

国有资产的定义

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这是广义的国有资产概念,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以自然资源形态存在的国有资产。狭义的国有资产是指投人社会再生产过程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存在于各类国有及国有参股、控股的企业中。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存量达150万亿元之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控制着能源、交通、原材料、军工、城市公用设施等重要行业。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完成后,资产总量可能会有所下降,行业与地域分布或有所收缩,但由于我国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有资产存量还将保持一定水平,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会下降。因而,国有资产管理及其效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有资产管理是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以及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国有资产管理既有一般经济管理的普遍特征,又有其特殊性。在宏观领域,国有资产管理是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着密切关系。

国有资产管理覆盖国有资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包括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产权处置、资产评估、登记、界定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合理确定国有资产投资规模、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兴建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各类国有企业,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管理活动。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涉及经济领域许多重大关系的调整,如投资管理体制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简称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政策性银行、各主管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投资决策、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的结合等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2.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是指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运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而选择恰当的经营方式,考核经营者的业绩,取得最佳资产收益的管理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国有资产的经营也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方式,如股份经营、委托经营、联合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以适应各类资产的性质、特点、行业分布,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3.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管理。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管理,是指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依法取得资产收益并对收益进行分配、处置的管理活动。在生产经营中凭借资产的所有权,占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并进行合理分配,是国有产权在经济上的体现,也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权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是国有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因而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管理的重点是:维护国有股的合法权益,如依法取得国有股的股息、红利收入;享受同等的送股、配股权利;在企业并购、破产清算中保护国家股的利益;等等。当然,国家在依法取得国有资产收益并对其支配、处置时,也要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及自我积累、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的提高。

4.国有资产的产权处置管理。国有资产的产权处置管理,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及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对国有资产存量及时调整,对部分国有资产依法进行收购、兼并、拍卖、出售,优化资产结构,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资产运行效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管理活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产权处置是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经营行为,也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意图,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手段。

除以上主要环节外,还有国有资产的界定、评估、登记、审核、统计等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国有资产的界定是指对属国家所有的资产依法明确其产权归属并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登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不少国有企业曾试行过“一厂两制”,“大集体”企业类型的经济组织确实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需要明确界定。国有资产的评估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及其收益进行评价估算。这项工作一般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进行,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履行监督职责。国有资产的登记、审核、统计等管理工作按国家有关法规制度办理。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400-662-0658服务时间:工作时间(9:00-17:30)
E-mail:sj@unionsoft.cn